于移动互联网浪潮之际,一款称作“GIF快手”的应用默默诞生,哪能料到它往后会变成有着数亿用户用以记录生活的短视频社交平台。
诞生背景
2011年,处于中国移动互联网爆发期,3G网络普及,智能手机价格下降,为短视频应用创造了生长土壤,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于当年7月推出GIF快手快手涨流量软件,最初定位于制作GIF动图的工具型应用,这款应用凭借极简操作,凭借低流量消耗,迅速获得首批用户青睐,为后续转型奠定基础。
首次转型
2012年11月,团队做出艰难的抉择,从单纯工具应用转向社区化运营,这次转型致使部分原始用户流失,短期内数据表现不好,不过团队坚持借助算法推荐来优化内容分发,处于2013年10月成功转型成短视频社交平台,日均用户使用时长达成跨越式的增长。
品牌升级
2014年11月,官方宣布去除“GIF”前缀,正式更名“快手”,这标志着业务范畴突破了原有边界,这次品牌战略调整源于原有名称对业务拓展的限制,新名称更能体现平台记录生活的核心价值,更名后平台用户结构变得更加多元,内容品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用户增长
2015年6月,快手宣布,其累计用户突破1亿大关,而此时,距应用上线,已过去四年。同年8月,快手持续跻身App Store免费榜前30名,且保持长达一年的领先地位。这些数据印证了,平台在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策略成效显著,进而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力。
内容生态
单就2015年6月15日这一天而言快手涨流量软件,用户上传视频的数量达到了260万条,这充分展现出用户具备强大的创作能力,平台所涵盖的内容覆盖了日常生活技能的展示,涉及地域文化呈现等多元化的领域,不管是身处北上广深的用户,还是处于偏远乡镇的用户,都能够找到与之产生的共鸣,而且这种去中心化的内容分发机制,切实有效地促进了草根文化的传播。
发展现状
到2016年2月份的时候,快手安卓以及iOS的总用户数量突破了3亿,成为了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不能被忽视的一股力量,该平台不断对视频编码技术进行优化从而降低流量消耗,并且还强化了内容审核机制,这些举动推动了短视频行业标准的建立,对当代网民的社交方式进行了重塑。
在如今短视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之时,您觉得快手平台最需改进哪些功能用以满足用户持续变化的需求呢,欢迎于评论区分享看法,要是认为本文有价值那就请点赞给予支持。